近年来,伴随着科技发展以及经济、社会整体格局的提速变化,人们对于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态势也多了很多创新式想象。然而在我看来,当下我们谈“创新”的一个重要前提,是一定要理解创新的方向是什么。
畅想未来时,人们往往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外推法,即从当下或历史角度出发,预判未来的发展。但事实上,对于未来还有另一种想象方法,那就是内推法,即当社会处在结构性变化时,首先根据未来的多种可能性回看现在,思考当下的教育应该怎么做。
如果按这种模式做一次关于高等教育未来和当下的反思,会很有意思。
四点构成未来教育基本想象
从历史上看,我们的经济模式经历了从传统经济到知识经济,再到“创客经济”以及创新经济的过程,不同经济阶段对教育也提出了不同要求。
在传统经济时代,教育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根据人们的学习愿望机械性地教授知识。可以说,在过去的数千年时间里,教育没有发生过根本性或颠覆性的变化,只是功能性在不断延展——从最早的单纯“教知识”,到后来扩展到做研究,再进一步延伸到社会服务……
然而在知识经济时代,特别是在当下的“创客经济”和创新经济时代,教育已经发生了颠覆性改变。其原因是伴随着数字化和网络化的普及,知识的分享形式和学习方式已经发生了革命性改变,从而导致了一场波及整个社会的范式革命。
在这种情况下,教育不再是简单学知识,而是要“训练”受教育者,使其可以用一种适合未来世界发展的心智模式认知自己、认知社会和认知世界,再创造性地形成未来的生活方式、知识工具和知识平台,甚至创造适应未来的产业和社会生活方式。
也就是说,从社会经济发展角度看,“创客经济”和创新经济时代对于一名人才的关注点会更多落在他能做什么,以及能想象什么,而非能掌握什么,这些显然不是只在黑板与教室之间徘徊的传统教育形式所能给予的。
教育的这种转型或升级得益于近几十年间技术的飞速发展——广播电视突破了教室和校园的围墙,使传统的知识传播更快捷;多媒体使传统教学过程更引人入胜和丰富多彩。然而相比之下,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将颠覆传统教育模式,教育不仅会突破围墙,而且会跨越国界和年龄段、打通学校和社会的组织边界,让随时随地的廉价学习成为可能,学习、生活、工作融为一体,生态化成为未来教育形态的基本特征。这些革命性改变让我们可以从更具颠覆性的视角探索未来教育。
当下,人们对于未来教育有很多研究。尽管没有人真的能预见未来,但通过对人类发展的回顾以及对未来可能性的想象,我们还是可以打开几扇窥探未来的“窗户”。
至少在我们的想象中,未来教育应有以下基本特点——
第一是超越校园,这点很容易理解,不再赘述。
第二是超越国界,即跨国教育和跨国学习的普及化。
第三是需求导向,即更加关注人在社会层面的需求。
第四是技术驱动,即技术更深入地介入教育行为。
更重要的是,未来教育很有可能是一种“全人教育”。这种教育会更强调个性化、兴趣驱动和终身学习,方式上一定是融合式的。
请注意,兴趣驱动目前依然是所有教育模式面临的挑战。身处工业化阶段的我们,很少让学生围绕自身兴趣做事情。根据我的观察,很多初入高校的学生,其兴趣已经被应试教育所扼杀,以至于我们不得不给学生一年时间,通过强化素养教育,帮他们了解自己、社会和未来,希望他们先找到自己的兴趣,再规划大学生活和未来人生。即便如此,许多同学对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样的生活或人生依然困惑不已。
通常,人们会把学习分成幼儿、中小学、高等教育等几个不同阶段。这种分法虽然可以使知识的传输变得更加有效,但在现代社会,这种分阶段的学习模式却很容易打破学习本身的连贯性,而未来一定是一个持续终身学习的过程。
这就决定了未来学习也一定是融合性的,而且这种融合绝不仅限于不同学习阶段之间,也不止于跨越上述的各种边界,而是线上线下结合,学习、研究、实践融合,教育、生活、工作相互交叉等,甚至包括人与机器的合作和融合。
因此,在未来社会,我们的教育应呈现出这样一种趋势——营造兴趣驱动、个性化、研究导向、终身学习以及创新创业的教育生态。
三种相互衔接而又各具重点的模式
面对这种趋势,基于近年来西交利物浦大学(以下简称西浦)的实践探索,以及我们对未来教育的理解和现有的资源和网络,我们将高等教育的发展大致分为以下三种模式。
第一种是针对传统的专业精英教育模式进行升级和改造。在实践中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提倡兴趣驱动、研究导向型教育,同时进一步强化学生对行业背景的了解。其目的是让学生对自身所学习领域的背景,以及本行业未来发展趋势有足够理解,也只有如此,才能使其真正成为有造诣的专业精英。
第二种模式是融合式教育,即放弃以专业为导向的培养,转而用行业整合专业知识,培养能在未来利用各种技术平台、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引领新行业的行业精英或业界领袖。这里必须说明的是,业界领袖其实是很难完全通过学校教育培养出来的,但当我们培养了大量的行业精英时,一些业界领袖完全有可能在这样的环境中自己“冒出来”。
第三种模式则是完全打破大学围墙,使大学走进社会,利用自身相对中立的地位和前瞻的观念思想,将政府、产业及其他相关的社会财富和资源整合起来,最终形成完整的围绕各种产业的创新生态。简言之,就是大学走进社会,撬动各种资源,营造生态,从而创造生态红利,让融入生态的所有人和部门都能受益。这种模式也将是未来我们重点探索的一种模式。
需要强调的是,上述几种教育模式虽然阶段和内涵各不相同,但有些要求却是共通的,比如都要求更加强大和深化的素养教育,强调赋予学习者足够的选择权。
这一点非常重要,至少在当前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即便是有非常灵活的学分制,学生在很大程度上也只能从学校提供的既定专业培养方案和路径中选择。换句话说,现在仍然是由学校或教育者主导的教育,给予学习者自我导向的空间远远不够。
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西浦创造了“学习超市”这一概念。它强调学习者的选择权,并为其提供更丰富、更自主的课程选择。具体而言,便是利用大学国际化的师资和一流的校园环境,在一个坚实的数智底座之上构建应用层面,包括引入国际著名教育机构等外部资源,并与其他相关部门之间横向扩展与合作,共同向学院提供课程、技术、软件以及各种资源和支持服务,并最终直接面向社会学习者、政府、企业,提供线上线下结合,跨时区、跨国界的全球化终身学习社区。
倡导五阶次学习模式
除了以“学习超市”为代表的硬件支撑外,要进行上述转型,还必须有足够的理论支持,我们将其称为“和谐教育模型”。
正如前文所言,人生是一个完整的过程。然而在现实层面,为了教育,我们仍需人为地将一生分成不同阶段。一个人如何走向成功的人生?首要的便是定位,即想要什么样的人生,并在每个阶段设定自己的核心任务和目标,然后据此规划各阶段的发展,最终走出整个人生。
令人遗憾的是,在现在这个复杂且瞬息万变的世界里,每个人都很难规划好自己的世界。人们不得不加强自身相机行事、随机应变的能力。要知道,任何人都不会准确知晓明天的世界会有什么改变。在这个世界里,个人能规划的只是小部分,而要做到相机行事、能动应变,一定要具备强大的知识体系、能力体系和再学习能力,还需要有将科学规划和能动应变融合起来的智慧。
围绕这样的人类发展需要,我们需要在明晰人生目标后,根据自身定位以及各阶段目标,把设计和应变结合起来,形成自己人生的心智模式。此时,你才会真正走进未来。为了支持这样的教育,我们提倡一种五个阶次的学习模式——
第一阶次是继承性学习,这也是高校普遍的学习形式。简单地说,就是继承人类已积累的科学技术和知识,它们大都是显性知识。
第二阶次是面对大量似是而非、同时也在不断更替的知识,人们需要开展批判性学习,即通过审辩式思维了解真相,通过反思性学习获得大量隐性知识。
第三阶次是探索性整合,强调在上述两种学习的基础上,根据面临的问题进行研究导向型学习,从而实现探索性整合,即形成对世界和面临问题的更全面、系统的认知,让学习变得更有价值。
第四阶次是兴趣驱动性积累,人在一生中要形成自己的造诣,必须有感兴趣的领域,并围绕其终生积累。由此,你就会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甚至在相关领域形成领导力。
第五阶次是心智升级性进步,要通过上述学习和探索真正改变自身心智,也只有心智模式的改变和升级才可能真正引领未来。
要支持这样五阶次的学习,大学必须有正确的教育理念。
我们提出把支持兴趣驱动、终身学习和健康发展作为教育的导向。在该理念下,必须完整形成两套强大的系统——首先是长期形成的正式教育体系,并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和升级。同时还必须建立一个能支持学生自我导向的非正式教育体系。这两大体系有机结合才能支持人们走向不确定的未来。
当然,在这两大体系结合的同时,还需要一个强大的支持系统,不管是实体校园、网络环境还是校园文化,要有机融合形成支持终身教育的生态和平台。上述一种理念、两大体系、一个平台支持下的五阶次学习,就是我们根据和谐管理理论发展起来的并正在践行的西浦“和谐教育模型”。(作者系西交利物浦大学执行校长,中国科学报记者陈彬据其在西交利物浦大学2022年秋茗会上的发言整理)
来源:神州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