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构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四课堂”大思政育人体系
——以南京审计大学国际联合审计学院为例
近年来,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作为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阵地和不出国门的新兴中外合作办学平台,受到广泛关注。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是党领导下的中国高等教育办学实体,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其中,思政教育是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因其特殊性,更要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要求,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和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回答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的三个“培养”问题,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一
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思政工作的重要性
1.强化思政工作确保了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因其特殊性,常常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先行区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优质的教育资源,不断探索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多元文化和意识形态会在此交锋。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仍在打底塑形,需要“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加强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贯彻落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有力保障,切实回答好三个“培养”问题的先决条件。
2.强化思政工作提升了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核心竞争力
2020年6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印发,从全面深化改革、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推动教育对外开放高质量内涵发展和积极向国际社会贡献教育治理的中国方案等方面,对打通高等教育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促进我国更高水平的教育对外开放进行了重点部署。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是我国教育对外开放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就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要遵循中国党情、国情和社情,培养各领域高水平、国际化视野和家国情怀的高层次人才。特别是在面向2035、深化教育对外开放“增质提效”的关键期,积极推进中外合作办学体制下思政教育改革,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需要,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保障,也是提升我国高等教育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3.强化思政工作推动了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可持续发展
“十三五”以来我国中外合作办学水平稳步提升,已进入“提质增效、服务大局、增强能力”的发展新阶段。2016年底启动《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及其实施办法的修订工作,标志着中外合作办学进入提质增效、内涵发展的转型升级阶段。党的建设在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合格性评估指标体系中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即将实施一票否决机制,其观测点包括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发挥情况、思想文化阵地建设情况、意识形态责任制落实情况等等,落脚点都在思政教育工作。中外合作办学的党建工作必须与立德树人深度融合,创新机制,创造品牌,不仅能获得合格性评估认证,还要能赢得社会大众的信赖,提高办学影响力、保持先进性。
二
中外合作办学思政工作面临的挑战
1.意识形态的多样性
在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和不同的教育模式下,意识形态受到多元文化和西方思潮和价值观念的不断冲击。在中外合作办学发展过程中,较发达国家在向外输出优质教育资源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会输出其固有的意识形态等。虽然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明确了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绝对领导,高校的师生思政工作也落到了育人工作的全过程,但是课堂上会使用外语教学和研讨,会有一定比例的外方课程和外教授课,有的教材教辅资料是原版引进,常常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和学术讲座论坛,师生员工境外交流互访频繁,西方文化思潮将会对师生的三观和思想造成直接冲击。意识形态领域是政治安全的前沿阵地,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暗战中,如何掌握党对意识形态阵地的领导权,用一元的指导思想引领多元化的意识形态,牢牢把握意识形态的主导权与话语权,是思政工作的重点。
2.学生特点的特殊性
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招生方式是宽进严出,又多为全英文教学,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都打破传统应试教育模式,学生进校后学习压力很大,家长的期望值往往也很高。而由于学生家境宽裕,成长过程倍受父母呵护,少数学生甚至存在奢靡之风和享乐主义。一些学生独立生活的自理能力弱,依赖性较强,应对逆境和抗挫折的能力欠缺。这个群体的学生自我意识强,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成长目标不清晰,学习动力不足,集体观念和合作包容意识比较薄弱。另一方面,他们思维活跃,有主见,兴趣爱好广泛,知识面广,外语水平较好,大多有出国留学深造的意愿,乐于接受新事物,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但也容易受到西方思潮的影响。多元文化影响背景下如何正确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是完成中外合作办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所在。
3.思政教育方式的单一性
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思政工作往往容易趋同性建设,不考虑其特殊性,简单照搬普通院校的党建工作和思政工作模式,满足于基层党支部“三会一课”规定动作要求,满足于传统思政理论课模式,在工作思路、方式、内容和形式等方面的特色化显示度不够,面向特殊群体的针对性不强。
三
创新构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四课堂”大思政教育体系——以南京审计大学国际联合审计学院为例
2021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指出:“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时期,“大思政”要引领学生树立宽广视野,讲清说透学生关心的重大问题。这为学院进一步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把“大思政”理念落实到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思政工作中,就是要紧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新思政教育模式。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四课堂”大思政育人体系,将思政教育落实落细。
1
第一课堂:以能力构建为目标实施思政课堂革命
第一课堂要着力提高思政课针对性。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学生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都与普通院校存在明显区别,有其自身特殊性,不能简单用主管部门规定的统一标准来限定思政课的课程设置和内容。目前,大多数思政理论课仍采用大班授课灌输式教学,学生缺乏兴趣,国际联合审计学院正逐步实施“课堂革命”。
一是课程设置方面,国家规定的道德修养、法律基础、党史国情三类课程须在保证学分学时的前提下采取多种方式提升教学效果。通过网络自学+课堂教学+实践体验的形式,把课前课后的学习纳入总学时,采取“小学分、大学时”以保证足够的理论输入;增设世界通史、中西方哲学、国际关系、形势与政策等特色课程,加强人文基础的同时,还能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学生在中西思潮碰撞中进一步增强“四个自信”,通过大局观、历史观、角色观的培养和树立,使学生更全面地理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担当。
二是教学模式方面,马克思主义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科学的方法论,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历史观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国际联合审计学院的思政课程建设突出能力构建,尝试“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模式,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体系,基本的知识点可以使用网课自学和大班授课完成,小班采用研究导向型教与学,以小组研究讨论和展示交流的形式用输出驱动输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思辨能力和研究能力。
三是注重全面发展,体育、美育、劳动、军事、心理健康等课程也是“大思政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课程的教学改革要注重课程思政的有机结合、同向同行,积极探索体育党课、艺术党课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思政教育形式,关注学生身心健康、人文素养的积淀和三观的确立,面向终身受益,全面提升学生幸福生活的能力。
2
第二课堂:以社团活动为抓手注重思政文化浸润
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有益延伸,学生社团是第二课堂思政教育的重要主阵地。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学生大多接受了良好的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兴趣爱好广泛,第二课堂有助于学生充分发挥个性特长,以特长引领学生全面发展,在体验式、沉浸式的活动中提高综合能力和人文素养。国际联合审计学院正积极探索大一大二年级的社团课程化改革,以学生为主导自主完成课程设计、课程建设和课程考核,社团导师全过程指导,通过自我管理让学生在团队中体验合作的意义。在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国际联合审计学院将思政教育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在打开国际视野的同时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润,依托学生社团国际联合审计学院开展了“热血青春雨花魂”大型情景剧艺术党课,“行走南京·悦读金陵”行走党课、“中法文化周”、“围炉诗话”、“审计·廉洁青年说”英语演讲比赛等系列思政文化品牌活动,这些活动受到广大学生的喜爱,成效显著。
3
第三课堂:以创新实践为平台促进思政知行合一
第三课堂进一步扩大思政课课堂范围,注重发挥志愿服务、实践实习基地、创新创业平台作用,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严谨求真的科研素养,在社会生活中讲好“大思政课”。比如,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国际联合审计学院学生积极参与到翻译服务、心理疏导服务,或是加入志愿者行列,协助学校、街道、社区构筑疫情防线,充分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的奉献和担当精神。国际联合审计学院还结合法方合作院校学位授予要求,高度重视第三课堂建设,逐步建立海内外实习实践基地,提高实践课堂对不同年级的针对性——大一年级侧重认知中国、了解社会,采用红色寻访、红色宣讲等形式;大二年级侧重专题调研,聚焦乡村、社会热点,掌握调研方法,形成调研报告;大三年级侧重专业实习,对所属专业和行业领域进行定题研究;大四年级侧重综合实习,结合学位论文和升学就业目标,全面提升动手能力和研究水平。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紧密结合起来,结合时代背景、立足生动实践,找准切入点、把握兴奋点,结合学生所思所想所感,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深刻体悟党和人民进行的不懈奋斗,因势利导进行教育和引导,筑牢信仰根基。
4
第四课堂:以国际交流为渠道凸显思政品牌特色
第四课堂立足“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可充分利用国际平台,鼓励学生掌握多门外语,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各国社会与文化,全面提高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开拓国际视野,引导学生逐步形成世界胸怀。国际联合审计学院通过开设国际关系选修课、形势与政策讲座、开发建设联合国审计等前沿课程、举办或参加国际性赛事、学生校际交流交换、选拔组建国际青年人才班、举办模拟联合国活动等一系列举措,第四课堂着力培养未来能在国际组织任职、能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通晓国际准则并能参与国际规则制定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第四课堂的思政教育是中外合作办学的特色所在,核心是引导学生“站在中国看世界、站在世界看中国”,在贯通历史和现实、国内和国际、理论和实践中回应学生关心的重大问题、热点话题。在国内外形势错综复杂的情况下,我们党带领人民取得新的重大成就,我国制度优势充分彰显,抗击疫情斗争、脱贫攻坚中涌现大量感人事迹,这些都为思政课提供了丰富资源、鲜活素材,因此第四课堂的思政教育重点是在中外社会文化思潮的碰撞和比较中引导学生更加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从而“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四
结束语
作为非独立法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南京审计大学国际联合审计学院在构建大思政育人体系的实践中,瞄准痛点难点,探索形成了以下几点经验:
一是找准着力点:突出中外合作办学特殊性,加强顶层设计,提高思政工作针对性,确定中外合作办学背景下的思政工作重点。二是确定侧重点:遵循大学生成人成才规律,根据不同年级的特点,在不同阶段四个课堂分别有所侧重,思政教育要始终与专业教育的同向同行。三是踩实落脚点:贯彻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理念,加强成长导师、社团导师、学术导师和社会导师四类导师队伍建设,以四课堂成长积分制为抓手落实综合考核,实现思政教育持续性提质增效。通过构建“四课堂”大思政育人平台,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党建工作创新机制、夯实基础、突出特色,一体化构建理念先进、系统完善、内容健全、措施到位、成效显著的具有国际化特色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有效保证了党对中外合作办学的全面坚强领导,回归了中外合作办学的初心使命。
转自 《中外合作办学》2023年第1期
责编 | 郭玮
审核 | 梁秋莎
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联席会秘书处
东北财经大学跨境教育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