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合作办学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试验田”,行业特色型高校也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重要且极富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国双一流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所以
中外合作办学及行业特色型高校的结合与发展,有利于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开放化,还有利于行业特色型高校制定以学科为基础的国际化战略,培养高层次国际化人才。
不完全统计,我国现有行业特色型高校266所,其中有158所举办了中外合作办学本科教育项目(不含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分布在我国23个省份,涉及9类学科,合作外方高校覆盖15个国家和地区。
行业特色型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现状与主要问题
首先,我国行业特色型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布局还不够合理和完善。目前,我国行业特色型高校中仍有部分高校未设立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并未将中外合作办学视为提升学校国际化水平的重要途径。此外,也有部分行业特色型高校设立的中外合作办学专业与其一流学科专业并不匹配。
其次,探讨行业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要着力思考和破解两个核心问题:一是中外合作办学如何实现自身的高质量发展,这是解决“小齿轮”运行的问题。在办学过程中,应以人才培养功能的体系化建设为核心,审视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引进和吸收,从学科专业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方面健全育人体系,打造独具学校特色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二是中外合作办学如何助力学校面向行业发展,这是解决“小齿轮”推动“大齿轮”运行的问题。在办学过程中,应全面服务学校战略发展,推动一流学科共建、国际化师资队伍共建、一流国际化人才合作培养、科研国际协同创新、质量保障体系融合创新以及内部治理体系构建,以应对面向行业的新时代人才需求。
以上两个核心问题虽看似是两个主体、两个层面的问题,但在办学过程中实则是交互融合、相互促进的。行业高校的高质量发展可以为中外合作办学提供更加优质的资源和平台,从而开展高水平的中外合作办学;而中外合作办学亦可为学校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及理念,助力学校提升国际办学声誉和影响力,成为学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
行业特色型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底色、本色、特色”一体化人才培养实践
长沙理工大学(简称“长理”)坚持以服务交通、电力、能源、水利等基础行业发展和国家重大战略为根本,是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作为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高水平大学,学校充分发挥特色优势,高质量举办了3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见表),服务国家“文化走出去”战略、服务湖南省“三高四新”美好蓝图与服务“新工科”国际化发展战略和建设“百强”大学有机融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底色、本色、特色”一体化人才培养目标,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形成了长理特色的项目运行与人才培养长效机制。经过8年发展,长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已从夯基阶段逐步迈入了高质量发展阶段,其探索形成的行业特色型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高质量发展路径有效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
第一,强化平台建设与思政育人,擦亮人才培养“底色”。
首先,通过搭建优质的国际化人才培养平台,加快学校全球战略合作网络建设。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项目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教育项目(简称“电气项目”)是与美国高校“强强联合”,两校的两个专业均通过了所在国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都是外方院校的优势主干专业和中方的一流学科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教育项目(简称“机械项目”)是与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合作。马来亚大学是一所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在2022年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69位,机械专业是马来亚大学的传统王牌专业,同时也是中方一流学科专业。学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学校参与共建的马来西亚沙巴大学孔子学院形成了“引进来”与“走出去”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国际化办学格局。
其次,突出育人国际化特色,打造长理思政品牌。针对中外合作办学的特殊性,学校积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六个引领”工程,即思想政治引领、语言能力引领、学业发展引领、职业发展引领、创新能力引领、养成教育引领,推进“三全育人”工作,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学习出国等各环节,构建了“课堂教学、素质拓展、社会实践”的“三个课堂”联动育人机制,打造了“中外演说家”“国际青年文化沙龙”等品牌活动,以此涵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砥砺“工程报国”的志向,擦亮工程人才理想信念的“底色”。
第二,创新机制体制,夯实人才培养“本色”。
一是以本土化为根本,引进并充分吸收国外优质课程。学校3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共计引进54门外方优质核心课程。在课程设置方面,注重引进课程先进性与本土课程互补性有机融合,充分分析两校办学传统与优势,实现以本土化为基础、国际化为特色,既体现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又彰显中国特色育人方案。例如,机械项目引进了马来亚大学的“工程数学”课程,与之相应配套开设了中方课程“工程数学基础”,并创新引进课程实施方式,形成“外教+导读+助教+录播”的授课模式,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使引进课程的教学效果得到充分保障。在推进数字化课程资源建设方面,与外方共建了31门在线开放课程,其中20门在线资源实现师生全覆盖共享,在线访问量超过60万人次。在此基础上,学校还成功建设“土木工程环境(Introduction to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土力学(Soil Mechanics)”“测绘测量学(Introduction to Geomatics)”“工程电磁场(Engineering Electromagnetics)”“数字逻辑设计I(Digital Logic Design I)”等5门校级金课,形成了高水平辅助教学资源。
二是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夯实基层教学组织。在公共课程教学方面,组建了一支拥有海外留学经历、丰富教学经验的学术雅思英语教学团队,成立语言教学教研室;在专业课程教学方面,积极引进30余名“双高”外方优质师资,并在此基础上遴选各专业学院优秀师资担任中方课程的授课老师和引进课程的助教老师。这些参与中外合作办学教学的青年教师进一步拓展了国际视野,多名教师获批国家级和省级一流课程立项。面对“师资空心化”这一“老大难”问题,联合国外教学机构、合作外方、学校相关专业学院的师资,跨地域、跨学科成立国际英语语言与文化虚拟教研室、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土木工程专业)国际化课程虚拟教研室,开辟了数智化教研新空间,有效缓解了中外合作办学“师资空心化”的矛盾,特别是在全球新冠疫情背景下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是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基于外方引进课程英语教学及学生毕业后出国深造的需要,以2021级机械项目大学英语教学为试点,进行学术类雅思英语教学改革,设置“雅思听说”“雅思读写”“雅思听说训练”“雅思读写辅导”等共计18学分的英语课程,快速提高学生英语运用能力。为推动实践教学改革,土木工程、电气、机械3个项目分别设置38.5学分、34.5学分、30.5学分的集中实践环节,增开“工程认知训练”“大学生创业基础”课程,与行业企业共建“认识实习”课程,建设7个实践基地,强化学生实践和创新创业能力。此外,在本校传统实践课程基础上,引进外方实践类课程,构建特色实践教学体系。例如,电气项目引进美国内华达大学拉斯维加斯分校的一门实践课程“高级设计项目”(Senior Design Project),这门课程课时量充足、实操性强、团队协作要求高,切实强化学生的实操能力,造就了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四是规范管理,完善质量保障机制。学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建立健全了“学院-学校-政府”三级质量保障体系,严格执行中国、美国、马来西亚三国政府质量保障标准,接受中国教育部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和中外合作办学合格评估,并定期提交办学自评报告。构建了项目独立的教学督导和教学评价体系以及成套教学目标管理体系,建立“班级学习委员-年级督察员-学院辅导员”三级学风督查机制,“教学工作-学生工作-教学督导”“三线”监控体系,“校院领导-校院教学督导-教师同行-学生”“四位一体”教学评教机制,“院领导-校院教学督导-班主任-辅导员-教务管理人员”“五位一体”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在有力的外部监督和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下,形成了文化氛围浓厚、学术标准严格、学风建设良好的育人环境。
第三,紧跟开放前沿,彰显人才培养“特色”。
一是坚持“服务需求、成效导向”方向。为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及产业发展需求,在合作高校选择上,着力拓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高水平大学合作;在合作专业选择上,着力选择既是对方优势特色又是国家急需的工程科学类专业;在培养导向上,着力服务于湖南省“一带一部”区域发展与“三高四新”美好蓝图,服务于“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人才保障与智力支撑。目前,长理3个项目毕业生中不少人赴世界名校深造,一大批面向交通、电力等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主战场入职跨国公司、大型国企、国际组织等。
二是强化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非对称竞争优势。高度重视语言在全球化中的集成化作用,统筹第一、第二两个课堂,实行专业教学与英语培训双轨并行,量身打造并实施课内雅思教学和课外大学英语四六级、雅思培训,切实提高学生英语运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为学生考研、国际竞赛、对外交流、出国深造、参与商务谈判与国际贸易、文化摆渡与全球治理打下扎实的语言与思维基础,与非中外合作办学的同领域人才形成非对称的竞争优势。
三是扩大教育朋友圈,构建和谐的国际社区和教育生态。学校国际教育实行统管型办学体制,由国际工学院执行,以3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为主体,以本科拔尖人才创新班、来华留学生两个群体为两翼,促进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本科拔尖人才培养项目以及来华留学教育三大板块人才培养高质量融合发展,打造多元聚合型社区。建立中外文化交流机制,探索人类命运共同体教育,帮助学生逐渐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动态的情境中培养学生的文化适应性和文化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国际化人才核心素养。
行业特色型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高质量发展建议
长理8年的中外合作办学实践是我国行业特色型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一个缩影,既积累了一定经验,也尚存在诸多不足。为推进行业特色型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高质量发展和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坚持以特色优势学科为中心布局中外合作办学。特色优势学科是行业特色型高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所在。依托特色优势学科,整合资源,打造中外合作办学旗舰项目,既提升对学校学科建设的贡献度,又确保中外合作办学与学校人才培养同向同行,为行业发展提供高水平人才支撑。
第二,真正做实引进国外优质资源,实现“小齿轮”长效运行。消化、吸收、融合、创新是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四个阶段。停留在吸收阶段是不够的,要利用“互联网+”背景下新一轮教育新基建的契机,进一步探索推进引进资源的融合与创新,开展一系列的人才培养、师资、课程、教材、平台建设的改革与创新。例如,开发专业核心课共建课程,打造中外合作办学课程、师资、微证书的在线云平台,积极探索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联合编写适合中外合作办学专业项目的特色系列教材,开展英语语言能力保障体系建设等。
第三,切实服务高校能力建设,助力“大齿轮”高质量运行。以中外合作办学为平台,推动联合科研攻关、共建实验室和人才联合培养等实质性合作,把国际先进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经验引进来;以校校对接为纽带,吸引海外企业与行业协会加入,构建优质多元的教学团队,共享海外行业数字资源,推动高校紧跟时代前沿,推动高校学科建设与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发展。
在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背景下,立足行业特色,积极为全球教育治理提供中国方案,助力高校“双一流”建设,是每一所行业特色型高校举办中外合作办学的使命责任,要不断在办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当好“小齿轮”,更好推动教育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者黄文卫系长沙理工大学国际工学院学习与发展中心主任,陈杰系长沙理工大学水利与环境工程学院教授,李菲菲系长沙理工大学水利与环境工程学院在读博士生。本文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外合作办学研究分会2020年度中外合作办学研究课题:“双一流”背景下新时代行业特色型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ZWHZBX202006]阶段性成果;长沙理工大学2022年教改项目“面向行业特色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培养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路径研究与实践”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 | 季昕 chisaszxr@126.com
来源:《神州学人》(2023年第12期)
作者:黄文卫 陈杰 李菲菲
本文地址:
http://www.mba-uibe.cn/xinwendongtai/202312151097.html
本站名称:
中外合作办学硕士教育网